開放式對話(Open Dialogue)課後筆記Part2

文揚 Wen Yang
Aug 21, 2020

前言

延續上次課程簡介,這次是開放式對話的實體演練,課程總長三小時左右,包括運用身體感覺、反思與內在透明化、三人小組演練、觀摩練習等等,以下為簡單紀錄及心得分享:

運用身體感覺

一開始,講師先播放一段Janet正在哭泣的影片,並要我們試著練習覺察自己在觀看過程中的變化,身體哪些部位產生反應?身體反應有何變化?

影片結束後,許多夥伴提出各種豐富的身體感覺,例如:肩膀、手臂、胸口感到緊繃或沈沈的;頭部、前額葉感到麻麻的。我的感覺則是心跳加速、體溫升高,接著耳朵發熱,因為我的身體意識到影片正在表達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要運用身體感覺呢?講師提到很多失序的經驗其實過於複雜,沒辦法用語言完整表達,於是人就會用身體反應出來。

「身體會說話。」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有注意到以前不會特別注意的身體反應,原本不以為然的現象竟然是身體不由自主的反應,感覺很不一樣。

講師說,特別挑選這段影片是因為Janet使用的語言中英文夾雜,也有一些口語呢喃,這表示接收者不一定要聽得懂語言才能感受到,甚至有些夥伴在Janet開口之前身體就有所反映了。這讓我想到在閱讀富含情緒的文字、音樂或影像時,即便聽不懂語言,身體的確都會無法克制地感覺到心跳、內心感動。

身體感覺作為同理的方法

講師提到,當我們在同理對方時,若是給予情緒字眼詢問「你是不是難過?」、「你是不是憂鬱?」可能會因為每個人對於情緒的主觀經驗不同、定義不同而有落差,當對方在核對自己的狀態是否是某個情緒時,可能就已經脫離了身體感覺。

由於身體感覺是很主觀、真實的感受,因此分享自己的身體感覺可以作為同理的方式之一,告訴對方:「聽到你這麼說,我的胸口感覺悶悶的,肩膀沉重。」藉此讓對方認知到「我的身體在這裡同理你。」並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才擁有某些感受。

另外,除了分享自己身體感覺外,講師提到可以適時地重複對方的語句,如同畫螢光筆一樣,重述對方的言語也能夠營造同理的效果,並且讓對方聽到自己如何被描述。

好的傾聽有什麼特徵?

接著,我們彼此討論關於「自己被好好傾聽的經驗有什麼樣的特質」試著去捕捉好的傾聽是由什麼元素組成。參與的夥伴們討論出幾個重點,像是不帶評價、不帶目的性、不打斷、好奇的態度等等,其中有人認為不帶目的性地對話是很困難的。在上次課程中講師提到,其實「聽」是一件很積極的事情,如何聽就會影響到如何理解對方的故事,在對話關係中,聽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水平聲音、垂直聲音

圖片出處:講師PPT

延續上次課程簡介,水平聲音是指每個人以專業角色或身份對話時的聲音,而垂直聲音則是指每個人在專業角色以外的多重身份、或不同的生命經驗(Ex:她是老師,也是母親,也是配偶)。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同,所以當用垂直聲音分享時,可以很有力量,並且是平等的。講師舉例:T2和Mikko都有父親過世的經驗,這樣的垂直聲音就會產生共鳴,瞭解彼此。(即使沒有分享完整的生命經驗故事,光是帶著那樣的經驗聆聽都能有共鳴的效果。)

關於垂直聲音的力量,我想到以前在高中上課時,老師有時會分享個人讀書的經驗來勉勵我們,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我想這就是某種垂直聲音的力量,當學校老師暫時卸下專業者的身份,分享關於自己身為學生時的經驗,台下的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共鳴。

反思與內在透明化

圖片出處:講師PPT

反思」是在開放式對話會議中的環節之一,在形式上反思成員會從圓圈轉為面對面,讓其他參與會議者(如:當事人、家人、朋友)可以處於純粹聆聽、並看著他人反思討論的狀態。

反思具體上要說什麼呢?我認為反思最重要的即是達到內在透明化的目的,盡可能讓每個人的想法能夠被聽見,換言之,反思會議談論的內容非常廣闊,包括身體感覺、垂直聲音、自我揭露等等,為了讓內在達到透明化,專業工作者的焦慮、擔心的想法也都允許出現在反思會議中。

三人小組演練

在三人小組演練的過程,我擔任C故事分享者,分享了最近在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研究所考試的疲憊感,並由A回應者專心傾聽我的故事;接著,A回應者開始與B反思對話成員進行反思討論,彼此分享準備研究所的疲憊經驗,而此時我(C故事分享者)則轉為聆聽者。最後,AB反思結束後,A再回頭詢問我「你對於我們剛剛討論的內容,有哪邊同意或不同意的部分嗎?」如此完成簡易的小型會議。

故事分享者的感受

作為C故事分享者,也就是當事人,我的感受有些微妙。由於我所分享的疲憊感的確是造成我很困擾的煩惱,在拋出這樣的經驗後,在AB兩者反思討論之下,他們也拋出類似的經驗(垂直聲音),我感覺到自己的經驗變得更立體,也感受到所謂的普同感(Universality)。當AB開始進行反思時,我從說者轉為聽者,很明顯地感受到較無負擔、輕鬆,可以當個純粹的聽眾,也才意識到說出自己的故事其實是要耗費力氣的。由我的視角望出,看見AB正在針對我的經驗彼此討論,這的確有讓我感受到這場會議正在以當事人(我)為中心。

反思模式的設計

在進入反思環節時,很明顯的一件事情是反思成員會從「面向當事人」轉為「面向彼此」進行反思。這樣的改變有何種用意呢?講師提到:

  1. 讓當事人從說者轉為純粹聆聽者,心理上的位置跟著轉變。
  2. 讓當事人有機會聽到別人的想法,但不一定要採納。(若當面和當事人討論方案時,當事人會面對接受/地下化的抉擇,面臨採納的壓力。)

結語

課程最後,講師和活泉的夥伴親自示範開放式對話的工作模式,約末30分鐘的時間讓大家觀摩。觀摩結束後,一方面更瞭解實務上的工作模式一方面也冒出更多疑問,例如:當事人若出現正性症狀要如何對話。關於這個問題,講師也說,要和症狀對話是很困難、需要練習的事情。

由於時間的關係,實體演練的課程就在3小時左右結束,其實很讓人意猶未盡,我不禁更好奇「對話」的力量到底如何療癒人的失序狀態,只能期待下次的進階課程了。(課程參考:https://reurl.cc/pyDj5x

心得

初次接觸開放式對話課程,真的收穫滿滿,對於現行精神醫療的困境,開放式對話開啟了一種新的嘗試,更實踐當事人中心來處理人的失序狀態的工作方法,而且這樣的方法回歸到最基本的對話,並讓工作者的情緒也能被清楚看見,從而形成一種民主的系統。

在進行反思會議時,的確感受到開放式對話是一種民主系統,就像是立法院逐條討論一般,在會議當中盡可能納入所有人的聲音並謹慎討論,但同時也代表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從來沒想過民主精神可以如此融入其中。

與「對話」相對應的是「關係」。

整體而言,開放式對話除了有明顯後現代的人性觀之外,我認為它試圖發展一種貼近人、較沒有門檻的工作方法,也就是對話工作。與其他學派相比,開放式對話沒有太多治療技術,反而是強調對話工作、當事人中心、以及團體工作。開放式對話納入當事人的社會關係,即便是非專業工作者也能平等地參與對話,而不會因為非專業身份受到限制。

「即使是幻覺也有它自己的實在性。」 — 《現象學十四講》

關於幻覺與幻聽,我非常欣賞開放式對話將這些傳統認為正性症狀的失序視為尚未能被語言表達的創傷。

開放式對話的精神還讓我想到第四世界運動的「共同陶成」,與貧窮者站在一起、一同工作,平等地互相學習,若瑟神父的哲學與開放式對話也不謀而合。

對助人工作者來說,開放式對話可以協助創造出更多的空間,為工作者和當事人雙方創造空間。在學習覺察身體感覺時,我發現身體不只會受到對方情緒影響,也會受到自身而來的情緒影響,光是分辨兩種影響就需要耗費不少心力,處理情緒時更需要時間和空間。在面對巨量情緒時,開放式對話擴展了因情緒受限的框架,或者應該說是把情緒用更扁平、貼近的方式拓展開來,從而賦予更大的自由和空間。

後記:傾聽的重要

這幾天又再回頭反思關於開放式對話的內涵,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傾聽」。無論是運用身體感覺、反思會議,都建立在好的傾聽的基礎上。諮商課的老師說,傾聽在諮商中是很重要的,其實聽的時間會比說的時間還多。

我們都知道要更仔細覺察自己、覺察他人的狀態,但覺察的本質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傾聽。當然不只是傾聽物理聲音,而是包括聆聽疼痛、苦難、愉悅以及各式各樣的情緒和想法。

「我們可以把當下的經驗分成三種:想法、情緒、身體感覺。」

這是hsiaowei_w在教導放鬆身體時的分享,與傾聽的內涵也有關連,我們要傾聽的就是當下的經驗:想法、情緒、身體感覺。

推薦書籍:《開放對話·期待對話:尊重他者當下的他異性》

最後,講師推薦這本書來學習更多關於開放式對話(Open Dialogue)的概念。附上連結:https://reurl.cc/avrbZY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文揚 Wen Yang
文揚 Wen Yang

Written by 文揚 Wen Yang

https://wenyang0223.github.io/ 日常生活是閱讀、書寫、底片、音樂。用凝視與穿越的方式,保持正念,聆聽疼痛,成為一個人。在故事的腐植土壤裡,打造靈魂。歡迎心得回饋或任何討論:wenyang5566@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