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保德》:所有未來的故事都隱藏在過去裡

--

圖片來源:《范保德》臉書專頁

第一次看不懂的《范保德》,現在我懂了。

忘記多久以前,在MOD看完《范保德》後,只覺得沒頭沒尾,並不瞭解導演想傳達的意思,尤其是深夜離家的那段對話。直到昨天在Netflix上再看過一次,我想我懂了。這段期間,我讀了點家族治療的書籍、學習仔細觀察家庭動力,於是就發現諸多具有象徵意義的場景和物件。

現在,《范保德》成為我心目中的愛片之一。

一切都是循環

正如范保德在日本所說:「能量是不變的,一切都是循環。」

導演透過父子三代的歷史,表達出家庭內不斷重現的情景和故事。阿公的離家,對比著范保德的離家,不同的是他選擇返家。

家庭、人際關係,種種的故事都在不同時刻重新上演,好比那座樓梯一般,是一種循環。片中經常出現的「煙」,吐露出對於循環的無奈,更是感嘆生命的「無常」。

「所有你想聽的,過去的故事,都隱藏在未來之中。或者說,所有未來的故事都隱藏在過去裡。」

這段范保德和郭毓琴在旅社相遇的畫面,穿插著紐曼和妮可在洗衣店聊天的畫面,旁白說了以上我覺得很重要的話,那就是:「過去的故事都隱藏在未來之中;未來的故事都隱藏在過去裡。

再次地,循環的概念出現,導演引領觀眾用更遠觀的角度看待所有發生在家庭、小鎮上的事。如同站在遠處遙望般,視野寬闊,物件變得渺小,所有的故事看似重複上演,而一切的一切漸漸走向「無常」。

所有故事在我死亡之後,都仍繼續,只是不再有我

進入片尾,主角死後的這段體悟,充滿存在主義的色彩,並且用隱喻的方式詮釋自己的死亡,我認為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

「其實我知道所有故事,在我死亡之後,都仍繼續,只是不再有我。悲涼嗎?我思索去兩個選項,第一,如果這是數學題目,那我就是一跟被扔進鉛筆盒又被撿走的鉛筆。對那個鉛筆盒而言,我被扔進去之前,跟我被撿走之後,沒有差別。第二,如果這是化學題目,那麼,我就類似一顆被丟進油裡煮過又被撈起的辣椒。我變了,油,也變了。」

仔細品嚐范保德這段意味深遠的遺言,可以發現隱喻的力量非常龐大。死亡好比被仍進鉛筆盒的鉛筆又被撿走;又或者是被仍進油鍋裡的辣椒再次被撈起?導演在這裡用了隱晦的方式,引導觀眾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究竟出生和死亡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

串連到片尾的回憶畫面,范保德抱著剛出生的兒子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差異:物理變化是雙向可逆的;化學變化則是單向不可逆的。看到這裡,非常明顯可以發現導演對於上述的問題偏向後者的化學變化。換言之,縱使出生和死亡的循環不止、看似無常,但最終自己改變了,整個家庭也改變了點什麼。我想這就是導演想傳達關於「存在」的思考。

「出生,就像是被拋進一本人物與情節已經佔滿篇幅的書本中;出生,就是自曝在部分規則已經寫定的現實裡。我們的存在將改變這些敘事的情節,甚至可能改變敘事的結局,但我們永遠無法將自己隔絕於進入故事之前的章節之外,這些章節必然影響我們,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孩子。」P.34《多世代家族治療》

范保德的口白馬上就令我想到Andolfi所描述的:「出生像是被拋進一本已經佔滿情節的書本中。」而與出生相對稱的死亡,就是離開了原有的敘事章節,像是回到出生前一般,「所有故事在我死亡之後都仍繼續,只是不再有我」。

悲涼嗎?綜合上述的討論,導演用化學變化詮釋出生和死亡,藉此回應這個問題。站在個體的視角,看似只是加入和離開故事篇章,但在這過程個體改變了;站在家庭系統的立場,個體看似只是加入和離開故事篇章,但在這過程,系統也改變了,這就是存在的意義。

故作無情,正是保護深情的方式

最後,《范保德》其實也點出典型台灣中年男性的父親形象:對於家人總是不擅於表達情緒/情感,經常只能用沈默、或某種無言以對的憤怒姿態表達,這種表達經常隱含著尚未辨認清楚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的情緒。

「故作無情,正是保護深情的方法。」

這句簡短有力的話精準地詮釋了一切,許多男性或父親的角色正是用這樣的方式存在於家庭,由於不懂得表達情緒,只能用沉默「故作無情」。

范保德臨死前透過紐曼轉達給兒子的話,傳遞了他的情感。回應兒子在日本泡溫泉時的疑問:「那天晚上你離家之後,過一段時間又回來了,為什麼?」范保德最終請紐曼轉達了「那次回來是因為錢不夠」的答案。兒子認為,范保德之所以無法像阿公一樣離家、選擇窩在小鎮上,是因為他不夠無情。而范保德最終的答案展現了他的「無情」。因此兒子最後說了:

「現在他又對我表演了一次,故作無情,正是保護深情的方法。」

「呼叫583,不要太深情,Over。」

范保德在離家的那場戲中與父親一起出現,在走了幾步後,對父親說:「其實這樣已經夠了。再下去的話,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你。」這表示,范保德是因為想到自己正如同父親一樣要拋下家庭而止步,並非因為錢不夠。

結語:長鏡頭與煙霧醞釀的深情

再次觀賞《范保德》,我發現之前不曾注意到的細節,並且對於豐富的體悟感到滿足。我很喜歡導演用隱晦的敘事手法,那種「不把故事說清楚,留下線索讓觀眾自由挖掘」的方式,讓人在觀賞過程像偵探一樣去觀察、發現。例如:在片尾會發現年輕的范保德有戴孝,才想起片頭有說他的母親很早就過世,家中的長輩是岳母。

導演在《范保德》中大量運用長鏡頭的手法表達「深情」,再加上不斷出現的煙霧,讓人不知不覺沉浸在長鏡頭裡面。我在片中也明顯感受到長鏡頭的威力,它讓情緒得以沉澱、醞釀,讓深刻的情緒浮現。(想到楊德昌&蔡明亮)

同時性:所有未來的故事都隱藏在過去裡

對我來說,《范保德》圍繞著「循環」的概念在說故事,不斷試圖用「暗示」的方式在說話。讀了一點家族治療後,對於片中父子三代的故事更加有感覺,多世代家族治療正呼應了這些跨世代且循環不止的故事。

同時性的概念說明了,過去曾發生的事未來也可能發生,未來所發生的事在過去也曾發生過。無論是范保德的離家、在天井洗窗戶、在旅社聊天、戴孝,導演用交叉剪接的方式呈現出同樣的故事重複上演。最後,就在那座循環而上的樓梯為電影結尾,是很棒的結尾。

心得

昨天適逢阿公過世的十週年(農曆),和家人一起看了《范保德》。雖然其他人覺得節奏過慢而感到悶,但我看得很過癮。當我拼湊那些導演留下的細微線索,從中發現更多故事或象徵意義時,覺得很滿足。這部片的主題也呼應了這個紀念的日子。

「十二次。」

「妳知道總共出現過幾次嗎?」

「就這麼飄來飄去。」

《范保德》會是掛念在我心中的電影。我很喜歡片中質樸的一切,特別是在旅社的這段聊天,背景播放著羅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討論那十二次的「就這麼飄來飄去」,既浪漫又真實。

後記

這次只花了一點時間就整理好心得了,浮現在心中的文字非常清晰,所以可以快速捕捉、整理。之後,我想聽的歌曲不是《未來的主人翁》,反而是《阿春仔伊阿嬤》。或許是那種離別的傷感,對於長輩的記憶感到模糊,所以也漸漸出現一股哀傷。

--

--

文揚 Wen Yang

https://wenyang0223.github.io/ 日常生活是閱讀、書寫、底片、音樂。用凝視與穿越的方式,保持正念,聆聽疼痛,成為一個人。在故事的腐植土壤裡,打造靈魂。歡迎心得回饋或任何討論:wenyang5566@gmail.com